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翻译解析
[03-21 23:17:32] 来源:http://www.kuaixuela.com 高中文学常识 阅读:9257次
概要: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2.五步骤——审、切、连、验、誊(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请看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16题,翻译划线句子。……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①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②…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翻译解析,http://www.kuaixuela.com 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越来越难,所占分值也有增大的趋势,而考生答上去得不了满分或不得分的现状又成了备考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翻译可用三标准、五步骤、六方法、十注意来攻克这一难题。
1.三标准——信、达、雅
“信”,真实,不歪曲,不遗漏;“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雅”,优美,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翻译的三标准,我们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
2.五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请看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16题,翻译划线句子。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①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②……
首先“审”。分析①句的语境,太宗将杀“受馈绢一匹”的官僚时,裴矩当廷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也接受了裴矩的观点,教育“百僚”时讲了一段话,由此推断,“廷”、“面”是名词做状语,“遂”是竟然,“折”是反驳。分析②句,“恶”与“乐”是反义,“忠”与“佞”是反义,再结合全段可翻译。[来源:www.kuaixuela.com]
其次“切”、“连”。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
裴矩竟然能够当廷反驳,不愿意当面服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
国君厌恶听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变化成为奸佞;
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
国君喜爱听正直言论,那么奸佞变化成为忠诚
最后“验”、“誊”。将①②句译文代入语境检验,合格后誊抄在答卷上。
3.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不聪明太厉害”;“沛公安在?”,译时宾语应回到谓语的后面,“沛公在哪里?”;“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时定语应回到中心词的前面,“村里有个喜欢闹事的少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时状语应回到谓语的前面,“靛青,它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比蓼蓝更青”。[来源:学|科|网]
4.十注意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如: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词义扩大)
②丈夫亦爱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称,今指妻的配偶。(词义缩小)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原指地位低下,学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现在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去自己的生命。(词义转移)
(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云、响、影”是名词作状语,译时加“像……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洲之地。“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