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语文公开课评点案例
[03-21 23:17:09] 来源:http://www.kuaixuela.com 公开课 阅读:9129次
概要:能告诉我一条格言就很了不起了。这是谁说的?是泰戈尔说的。泰戈尔是谁?是伟大的文豪、诗人。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很陌生的。但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却并不陌生。今天交流的这么多格言,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被它的哲理和警策的思想所打动,都是认可的,这叫共识。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共识都能产生共鸣呢?不是,只有达到共识且有切身的体验,从生活的经验出发且有深刻的感受,这个时候才能产生共鸣。我认为,交流的格言应该是理性的共识与感性的共鸣交融孕育的产物。比如,那个学生说“俭朴与小气”的格言,他就是有切身的体验,小学的时候他很俭朴,有的同学却说他小气。由于他有这种切身感受才创编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类似格言的句子。他是在大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某个具体问题因有了生活的经验而产生了共鸣。如果说共识是“理”,那么共鸣就是“情”。大凡格言能被多数人所喜爱,就是因为格言在“情”“理”之中。第四个问题是礼与仪。礼是内容,仪是形式;或者说礼是要表达的内容,仪是要表达的形式。我们很多人忽视了礼与仪的区别。今天老师的教学总体上说是不错的,但是在“仪”的问题上处理不算好。比如,老师在一位同学发言后对全班说了这样一句话:“掌声就免了吧。”这对听课的我是一个刺激:掌声是“仪”,那是表达的形式,表达礼貌的形式,怎么能把“仪”不要了呢?没有“仪”这个形式,怎能空洞地就表达“礼”了呢?不
全国语文公开课评点案例,http://www.kuaixuela.com第二个就是规律与规则。这里所说的规则不是与规律等同的广义的哲学概念。我们不妨先来界定一下,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规则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即规律总结出来的语言的表述,表现为制度或章程。这本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口语交际中“交流格言”的章法,我说的章法也可以叫做规则。教者能够从语言现象和交际实践中总结出这些规则,还是不错的,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容。既然规则应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产生,我觉得还应该从语言交际的实践中,让学生深入探究“得出”规律。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将这些规则“交代”得太集中了,是否可以在边交流边实践中总结出那些规则来呢?
第三个就是共识与共鸣。我觉得对现代孩子来说,格言已不是陌生的东西了。不像我这个年龄,小时候你能告诉我一条格言就很了不起了。这是谁说的?是泰戈尔说的。泰戈尔是谁?是伟大的文豪、诗人。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很陌生的。但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却并不陌生。今天交流的这么多格言,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被它的哲理和警策的思想所打动,都是认可的,这叫共识。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共识都能产生共鸣呢?不是,只有达到共识且有切身的体验,从生活的经验出发且有深刻的感受,这个时候才能产生共鸣。我认为,交流的格言应该是理性的共识与感性的共鸣交融孕育的产物。比如,那个学生说“俭朴与小气”的格言,他就是有切身的体验,小学的时候他很俭朴,有的同学却说他小气。由于他有这种切身感受才创编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类似格言的句子。他是在大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某个具体问题因有了生活的经验而产生了共鸣。如果说共识是“理”,那么共鸣就是“情”。大凡格言能被多数人所喜爱,就是因为格言在“情”“理”之中。
第四个问题是礼与仪。礼是内容,仪是形式;或者说礼是要表达的内容,仪是要表达的形式。我们很多人忽视了礼与仪的区别。今天老师的教学总体上说是不错的,但是在“仪”的问题上处理不算好。比如,老师在一位同学发言后对全班说了这样一句话:“掌声就免了吧。”这对听课的我是一个刺激:掌声是“仪”,那是表达的形式,表达礼貌的形式,怎么能把“仪”不要了呢?没有“仪”这个形式,怎能空洞地就表达“礼”了呢?不存在的。
第五个问题是说与听。表达可以是单向的或双向的,但交际与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我们也曾考虑师生互动问题和生生互动问题,我觉得说与听相比,有时听比说更重要。我读过一篇文章叫《请读我唇》,是翻译过来的美国的一篇文章。尽管翻译过来的文章不太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但它却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说你确实应该去读“说者那个唇”,这就是说要学会倾听,听懂人家说什么。我觉得我们的口语交际还应在说与听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听。
上述意见很肤浅,也很不成熟,请多批评。谢谢各位。
(注:这篇文章是根据作者在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版)全国教师培训会上对两节公开课评点录音整理的。《周庄水韵》由锦州市实验中学聂红老师执教,《交流格言》由锦州市实验中学刘丹老师执教)
标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总结,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公开课